鼎城区原名常德县,历史悠久,其来有自。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为鼎州,因境内有鼎水(一名澹水,今称渐水)而得名。《水经注•沅水》载:“澹水出(东汉)汉寿县西(太)阳山,南流东折,经其县南……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大清一统志•常德府》也说:“渐水,在(武陵)县北,源出梁山(主源太浮山),流入龙阳县西北入沅水,一名澹水,一名鼎水,亦曰鼎江”。鼎州即以此而名。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改常德县为鼎城区,古为今用,恢复旧名。
鼎城历史上有临沅、沅南、索县、汉寿、吴寿、监沅、武陵、常德等名称,为历代郡、州、路、军、府、道、署、市和县的治所,长达二千余年。其中,曾为湘鄂两省或湖南全省的政治中心达175年。其历史地位非同一般。
鼎城是两晋、宋、齐、梁、陈、南宋和明朝等七代藩封之地,先后有11人在此封王建藩。其中南朝的刘骏和南宋的赵先后称帝,史称刘宋孝武帝(454~464)和宋孝宗(1063~1189)。他们在常德建藩之时都曾统兵北伐,试图恢复中原,但没有取得成功。赵登上帝位之后,一度减免鼎城赋税,百姓曾受其益。
鼎城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籍可查的战役多达百余次。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秦将张若掠取黔中之战、东汉马援征发五溪蛮之战、三国吴蜀荆湖之战、东晋桓玄之战、南宋岳飞与钟相、杨幺洞庭之战、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常德之战、明末张献忠攻常之战、清末太平军西征之战、民国23年(1934)红军将领贺龙、肖克大败国民党三十四旅旅长、驻常守将罗启疆之战等等。特别是1943年11月,国民党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率领8000将士死守常德孤城,与40000多名侵华日军浴血奋战16昼夜,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冒死突围,伤亡7000余众,幸存者仅78人。后来,常德城被我军收复。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战例。
鼎城在历史上号称“五省通衢”,古代从中原到西南、华南的交通,驿路以洛阳—南阳—襄阳—江陵—常德为轴线,西至云、贵、川直抵缅甸,东下赣、闽、浙,南到粤、桂及越南,北上鄂、豫、陕。水路上溯黔东,下通长江,直达苏皖。这种“五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使鼎城成为历代当政者开发华南、西南的重要基地。新中国建立以后,鼎城的交通更为便捷。厦门至成都319线、锡林浩特至海安207线两条国道及长(沙)常(德)、长(沙)张(家界)、长(沙)吉(首)三条高速公路在区境交汇。306(原1804)、205两条省道穿境而过。石(门)长(沙)铁路与桃花源机场航线把鼎城与全国各地紧紧地连在一起,使之成为水、陆、空交通的枢纽。
鼎城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北地区的重要商埠,素有“生齿百万,富甲湖南”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鄂君启就率领150艘商船抵达沅澧流域进行商贸活动。唐代刘禹锡在《堤上行三首》中形象地描绘了城区商业繁荣的景象:“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明清方志中也有“舳舻帆樯时上下,商贾所聚,百货辏集”的记载。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内有牙行200余家,商铺近万家,外地商人在城区建有会馆17处。清同治初年,年进出商货总额值银达3000万两。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决定以“寄货港”的名义对外开埠,拟将沅水南岸善卷村一带划为“各国商家租建之区”。美、英、德、法、日等国在城内开设洋行19家。1936年,牙行增至459家,成交额大幅上升,成为全国著名的桐油、猪鬃市场。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武陵镇原河坡市场、桥头市场逐步发展成的桥南工贸市场是湘西北地区商品集散中心,为全国十大综合批发市场之一。
鼎城的文化教育更是源远流长,可谓人文渊薮。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活动。区内多次发现大溪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皂市文化遗址。东汉沅南故城、汉寿故城、宋鼎州城城址犹在。随着北方移民两次南迁,中原文化和湖湘文化相互交融,遂使鼎城“为文物之邦”,名胜古迹众多,迄今遗址尚存。莱公甘泉、鹤湖翔羽、龙门古洞、阳山雄峙、天子义岗、金霞夕照、沧浪仙山、花溪仙池等名胜,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来此游历、题咏。丰厚的文化教育土壤孕育了无数俊杰英才。载入史籍的鼎城名流多达数十人。诸如舜帝让天下于善卷,善卷辞而不受;春申君相楚多年,珠履三千,名满天下;周行逢“励精为治,公而无私”,将首府由长沙移至朗州,“奄有湖湘,兵强谷阜”;杨嗣昌文武双全,位居内阁首辅,其“四正六隅十面网”之作战方略至今仍有参考和研究价值;清代两江总督杨超曾赈济江淮水灾,使百姓免于涂炭;闽浙及云贵总督赵慎畛一身正气,严惩贪官污吏……这些古代先贤声名远播,成为鼎城的骄傲。至于文人学士、佳作华章,更是蜚声遐迩。南北朝的黄闵和唐朝的鲍坚都纂有著名的《武陵记》;明朝的教育家蒋信创办桃岗精社,“讲学近千人”,著有《蒋道林文粹》行世;陈氏“三杰”陈洪谟、陈楷礼、陈启迈纂有《嘉靖常德府志》、《嘉庆常德府志》、《同治武陵县志》三部最有影响的方志。另据史书记载,由唐至清,鼎城共有进士102人,其中柳拱辰家族5人,杨嗣昌家族10人,陈洪谟家族15人,堪称人文鼎盛,蔚然可观。此外, 残的山水画,龙膺、杨彝珍、王以愍、陈锐等人的诗词,都曾享誉文坛艺林,“名甲湖湘”。在近、现代革命与建设中,鼎城更是人才辈出,业绩辉煌。维新运动中的何来保、蔡钟浩,辛亥革命中的刘复基、陈孝骞、梅景鸿,抗日战争中的陈辉、冯冠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鲁易、黄爱、刘泽远等人,都是为国捐躯的英烈志士。著名的历史学家杨筠如、钱实甫,法学家陈瑾昆、戴修瓒,目录学家余嘉锡,纺织专家毛翼丰,经济学家胡善恒,平民教育家余曼贞,美术家杨启舆等人,学有专攻,业绩斐然。青年歌唱家吴碧霞德艺双馨、名扬中外。体育健将姚立平、孙三妹、王国初等人,摘金夺冠,为国争光。作家饮可、黄士元等人,精品纷呈,才华出众。书法家龙湛岑、龙丕钦、丁国炳等人,书艺精湛,有口皆碑。企业家蒋松柏、蔡大云、毛恩友等人,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劳动模范龚翠玉、龚学仁、杨桂元、李政球、鲁尤海、钟儒华等人,辛勤劳作,默默耕耘。解放军高级将领潘振武、刘国福、黄伯诚、蔡多文、郑治栋、陈时宝、彭水朋、杨维钅干、朱鉴凡、李学文、杨星球等人,或在战争年代投笔从戎、为国杀敌,或在和平时期居安思危,习武强兵,保卫经济建设,投身抗洪抢险,立下累累功勋。领导干部刘春樵、罗立波等人,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学功臣李少夫,村党支部书记江冬生,人民战士何学高、易新群等人,立足本职,胸怀祖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美籍医生罗感恩、日籍教师安玉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反清起义将领、丁玲义父余钦翼,国民党军政要员余程万、张镇、罗泽?、蔡仁杰、蔡隆仁以及台湾著名楹联学家阮隽钊、古文字学家李孝定、捐资办学者朱训等人,在海峡两岸颇具影响。
古往今来,鼎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各个方面,一直处于常德的中心地位,正如明《嘉靖常德府志》所言:“左包洞庭之险,右控武溪之要”、“人才为湖南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