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人物
善 卷
善卷,上古尧舜时代人。隐居在云梦泽(洞庭湖)以西枉水河(沅江)畔。《大明一统志》、清《同治武陵县志》、民国十年臧厉和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均认定善卷为武陵人。其人其事最早见于《庄子•让王篇》、《荀子•成相篇》、《吕氏春秋•下贤篇》。这些古籍都说:“唐尧闻其得道,北面而师之。尧崩,舜以天下让卷,卷不受”。还说,大禹曾向善卷请教如何处理治水与征伐三苗的矛盾,善卷告以治水为先,破苗次之。水害得以消除,百姓安居乐业。对于善卷的高尚品德,后人无不景仰。隋朝常德刺史樊子盖为弘扬善卷的德行,特将枉山更名为善德山,简称德山。并在德山兴建善卷坛,一名善德观。还在山下枉水入沅处建有善卷钓台。唐咸通元年(860),朗州太守薛廷望重建善德观,并修乾明寺。宋咸平年间(998~1003),真宗帝钦许为善卷建祠修墓。据清《嘉庆湖南通志》载:善卷古墓在“县城南五里......善卷村之永庆宫”,即今武陵镇花船庙附近。宋政和年间(1111~1117),徽宗帝赐给善卷“遁世高蹈先生”雅号。宋绍定年间(1228~1233),常德太守袁申儒在孤峰岭捐建楚望、临睨、仰止三个纪念亭。明弘治十一年(1498),工部郎中、钱塘人陈珂在德山兴建思乐亭,意为“景善卷者,思其人乐其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湖广督学王荪蔚专为乾明寺题赠“帝者师”的匾额,以彰显善卷的师德。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常德人民弘扬善德文化,善卷精神重放光芒。
田 强
田强,生卒年不详,东汉武陵人。起初为武溪酋长,兵勇甚众,卓著军威。王莽篡位后极力招抚田强,并想赐以铜印。田强说:“我等身为汉臣,焉能改事他姓?”拒不接受铜印。田强有十个儿子,都骁勇过人。曾命三个儿子率领5万兵丁,下屯沅水之东,并各筑一城,长子田鲁居上城,次子田玉居中城,三子田仓居下城,烽火相望,以拒王莽。百姓得以安宁。
廖 立
廖立,字公渊,生卒年不详,东汉武陵人。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大败曹操。刘备夺取荆州,自任州牧。廖立时年不满三十,被刘备任为荆州从事。不久擢升长沙太守。诸葛亮将其与庞统并称,可见其才华出众。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廖立升迁侍中。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廖立又担任长水校尉。因与诸葛亮在用人等诸多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被诸葛亮弹劾罢官,废为平民,从此远离仕途。迁徙边地蜀西汶山郡,率领妻子儿女躬耕为生。当他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垂泣”不止,扼腕叹息。其胸怀宽广,不计前嫌,由此可见一班。后来,监军姜维率领偏师经过汶山时,特地谒见廖立,称赞其“意气不衰,言论自若”。数年后终老于徙所。
柳 中 柳拱辰 柳应辰 柳 平 柳 猷
柳中,拱辰父。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青州,其先世五代末年避难荆楚,迁徙于鼎州武陵,其后即在此定居。宋仁宗天圣(1023~1030)初年岁贡,授应天府知事,勤政爱民,颇有政绩。追赠征士郎、宁夏卫经历。
柳拱辰,子昭昭,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鄂州、岳州通判。至和二年(1055)以尚书职方员外郎出任永州知州,创办州学,在其东侧新建柳候(宗元)祠,并为之作记。翌年,与好友同游永州火星岩,即兴赋诗,题为《暮春游火星岩同尹瞻联句》,此诗被常德诗墙选刻。精通《易经》、《春秋》,尤擅书法,曾题名朝阳岩、华阳岩等风景名胜。刚满60岁,齿发未落,即辞官归里,在城西白马湖青陵村(今湖南文理学院)筑庐建桥,并请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为之作记,迄今传为佳话。
柳应辰,拱辰弟。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永州通判、道州知州。长于写诗、押字(猜谜)。有诗刻于祁阳浯溪石壁。《湖广通志》记载了他押字的传闻,与浯溪石刻相合。
柳平,拱辰长子。字子仪,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中进士。元佑八年(1093)任江西筠州知府。时州民喜好诉讼,动辄对簿公堂。子仪守土尽责,为官清廉,政优民和,诉讼渐无。他在新居中堂上特书“江西道院”四字,以倡民风。黄庭坚为之作《江西道院赋》,对柳平的政绩十分推崇。
柳猷,拱辰次子。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进士。好游山水,长于诗文,有才名。
上述五人,号称“武陵五柳”。
冷 谦
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武陵人。初为僧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方术、音乐无所不通。元中统(1260~1263)初年,与辞官隐居的刘秉忠跟随海云禅师云游各地。元至元年间(1264~1294),刘秉忠起用为宰相,冷谦弃释从儒。曾与著名书法家赵孟?一同观瞻李思训将军的山水名画,歆羡不已。回家后终日精心描摹,不出月余,所画酷似原作,几可乱真,以擅丹青名噪一时。元末已近百岁高龄,仍面容丰润,鹤发童颜,为百姓采药治病。明初因善音律被朱元璋擢为太常协律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辞世。著有《修龄指要》一书。
陈 良 陈洪谟 陈一德 陈一能 陈思育
陈良,洪谟父。字时佐,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明武陵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由贡生中举人。历任开县、武进、京卫三县教谕。严立学规,鼓励向学,诸生受益匪浅。曾主持福建、浙江乡试,“克精校阅,人无訾言”。当局以其才学上荐,未及擢用而终。初赠承德郎、刑部主事,加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著有《开县志》、《西谷漫稿》等书。
陈洪谟,字宗禹,号高吾山人,亦号高吾子?熏生卒年不详。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次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员外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累迁至江西布政司参政、贵州按察使、福建漳州知府。任云南布政使期间,因平苗有功擢副都御史。嘉靖(1522~1566)初年擢江西巡抚,节用爱民,重建滕王阁,并在阁后建文文山(天祥)、谢叠山(枋得)二忠祠,深受百姓拥戴。后入京师任兵部左右侍郎兼工部尚书。不久辞官归里,在河氵伏山建“高吾书院”,热心教育,潜心著述。撰有《五经集略》、《治世余闻》、《继世纪闻》、《静芳亭稿》行世。其诗《青尉祠》为常德诗墙所镌刻。从嘉靖十三年(1534)开始纂修《常德府志》,殚精竭虑,历尽艰辛,至十七年(1538)付梓。前嘉靖常德知府陆??为其作序,盛赞“其民生日用之关,风俗政治之系,劝惩警戒之切,见闻智虑之用,因事备书,类皆凿凿,读者非身履目击未必知此志之善也。”评价极高,为全国优秀方志之一。
陈一德,洪谟子。生卒不详。嘉靖四年(1525)举人,授苏州府推官。兴学重教,体恤百姓,声名远播。
陈一能,洪谟侄子。号洞衡,生卒不详。幼善诗文。年方十一,即补博士弟子。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夺魁,授四川江津知县。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告老还乡时仅有几箱书籍,别无长物,时人莫不感佩。
陈思育,洪谟侄孙。字仁甫,生卒不详。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授浙江浦江县教谕。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改庶吉士,第三年授翰林院检讨。后充任经筵讲官,转赞善。主考应天府乡试,以第一名录取东林党创始人之一顾宪成,一时传为科场佳话。后纂修《世庙录》,升中尹、谕德。主考顺天府,升祭酒,转少詹,兼侍读学士。纂成《会典》,升礼部左侍郎。晚年辞官归里,明神宗念其讲筵有功,钦赐由官府驿站负责接送,沿途车水马龙,备极荣耀。
龙翔霄 龙德中 龙德化 龙德懋 龙德孚 龙 襄 龙 京
龙翔霄,原名飞霄,字泰渠,号潜之,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明武陵人(下同)。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授四川阆中知县。为政宽仁,处事公正,时人乐为所用。后调任云南丽江、太和知县,因平息民事纠纷有功,擢升南京军车驾左主事,晋员外郎,迁南京户部郎中。出为贵州程番知府,铲除匪患,平反冤狱,卓著功勋。曾代理督学使,考选六部诸生,所得人才不少。时值朝廷考绩,大吏向其索贿,许以高官,他蚩之以鼻,请辞归。卒于明隆庆三年(1569),享年73岁。
龙德中,翔霄长子。字渠东,号淹通,生卒不详。明嘉靖岁贡,授湖北竹溪县教谕,勤于教学,奖掖诸生。追封文林郎、四川南川知县。著有《青林纪事》若干卷。
龙德化,翔霄次子。字渠南,生卒不详。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授安徽徽州通判。多惠政,工诗书。师承王守仁、湛若水之学术,对《六书》、《六艺》钻研尤深,且有创见。追封承德郎。
龙德懋,翔霄三子,生卒不详。嘉靖岁贡,授安徽青阳县教谕。工书法,擅行楷。追封修职郎。
龙德孚,翔霄幼子,龙膺父。字伯贞,号渠阳,又号玄扈。生于嘉靖十年(1531)。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授河南卫辉推官,善断疑案,有“神君”之称。代理辉县知县时,修复白泉书院,踏勘田亩,均衡田赋,百姓深受其利。转任宁波同知,时逢大旱,设立粥厂赈济灾民,被其救活者数以万计。后调升南京户部员外郎,督察淮南板闸税务,革除苛捐杂税,商人有口皆碑,捐资为立生祠。后告老还乡,诚心事佛,结精舍于德山,在城西垒石筑楼,取名“对湘楼”。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享年71岁。追赠通奉大夫、太常寺正卿。著有《对湘楼记》行世。
龙襄,德孚长子。字君超,号赤沙,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有“武陵才子”之称。因父病焚毁荐官公文,不再应试。日侍汤药,奉养承欢。终身不仕。卒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终年54岁。著有《檀园诸草》行世。
龙京,德孚三子。字君平,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国学生。自幼颖慧,6岁时与客人用餐,其兄襄怀疑客人在盘中寻索鸡肘,出一上联:“云盘中此会无鸡肘”令对。他心有灵犀,即刻对出下联:“天池上于今有凤毛”,举座皆惊,叹为奇才。性好客,尤孝母,鸡鸣则起,临床问安。病笃时还一再托付妻子,请她好好赡养母亲。卒于崇祯八年(1635),年仅四十岁。
杨时芳 杨 鹭 杨 鸿 杨 鹗
杨时芳,杨嗣昌祖父。字中行,一字云眠,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武陵人(下同)。少失父,慈母在艰难困苦中精心抚养,督促为学。嘉靖三十四年(1555)廪于官(由官府供养膳食),四十三年(1564)补为府学生。万历初年登副榜贡生,因奉养寡母而未仕。数年后母逝,补湖北江陵教谕,倡学兴教,诸生感励。回乡后大兴善举,捐资修建潜(泉)水桥和善桥(又名土桥)。特别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时逢修建德山文锋塔(后更名孤峰塔),妖言四起,经费亏空,工程久拖不竣,他一面慷慨解囊,带动邑人捐资,一面呈文官府,请拨公款。在其多方努力之下,终于建成此塔。清乾隆十一年(1746)、光绪八年(1882)仿旧制两次改建,高16米,底部直径3.5米,砖石结构,七级八面,甚为壮观。“文革”中被毁。1986年重建,成为“常德德山山有德”的象征。杨时芳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享年73岁。累赠大学士、兵部尚书。
杨鹭,嗣昌堂叔。字子容,号弱水,生卒失考。明万历岁贡,授鸿胪寺少卿。办事机敏,从无懈怠。明末张献忠占领常德,他亲率宗族和邑人守城,被捕,不屈死。
杨鸿,鹭弟,字子渐,号余不,一号水心,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幼聪颖,好读书,5岁作对联,9岁写文章,13岁进府学攻读,16岁“补廪”(由官府供养膳食)。明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浙江淳安知县,翌年转四川宝婺知县。勤于政事,体察民情,卓有治绩。天启五年(1625)夫人卒,回武陵治丧,恰逢同里、户部右侍郎唐绍尧被魏忠贤陷害下狱,时人避之犹恐不及,他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联络邑人捐资代赎,使其免于一死。是年,熊廷弼被魏阉冤杀,他撰文祭奠,更遭魏阉嫉恨,远调河北唐县令,复补顺天府教授。崇祯二年(1629)调任京官。翌年主考四川乡试,选录不少人才。崇祯四年监试武举,被同僚牵累,免职归。崇祯十年(1637)起为兵部部曹,协助大司马吴桥、兵部尚书范景文督办操运有功,晋惠州海防副使,擒拿澳贼,保卫海疆。崇祯十六年(1643)擢大理寺少卿,补刑部右侍郎,改礼部左侍郎。南明福王时升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东阁大学士。清顺治六年(1649),经常德去湘西募兵,行至麻阳岩口洞,被土司逮捕,遇害于佛神山东土。葬于武陵县沧山乌龟山,其墓碑迄今犹存。
杨鹗,鸿弟。字子玉,号无山,生年不详。性豪爽,喜读书,善诗文,有才名。崇祯三年(1630)举人,翌年进士,授顺天巡抚。历任府、县命官,政声远播。后擢御史,南明福王时任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川湖军务。曾驻兵常德,善屯田,严练兵。清顺治六年与兄鸿到湘西一带募兵,被土官捕捉,不屈死。
裴 鳇 裴 鳟 裴 钅式 裴 镜 裴 镶
裴鳇,字天池,号跃浪。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清武陵县斗姆湖裴家码头人(下同)。其父裴膺烈系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裴鳇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武举,起初授江南漕运,继而升任领运千总,后擢为都司。军纪严明,卓著军威。雍正二年(1724)去世,终年62岁。
裴鳟,鳇弟。字九?,号跃沧。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武举第一名(解元),翌年成武进士。历任广东黄岗协副将。严明军纪,恤爱士兵,颇有誉望。晚年辞官返乡,有善行。雍正六年(1728)去世,终年61岁。
裴钅式,鳇长子,字剑昭,号楚锋。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叔父裴鳟驻广东黄岗,有将才。在岭南任武官。后升定海总兵。雍正五年(1727)擢浙江提督。性情豁达大度,武事之余喜好文史,常有诗文见诸笔端。因支付军饷遭到非议,罢官归。乾隆十三年(1748)去世,终年66岁。
裴镜,鳇五子,字剑光,号鹭臣。生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乾隆六年(1741)中乡试副榜贡生,补山东甄宁县丞,升广东儋州知州。此地系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之所,他为继承其遗风竭尽全力,创办书院,增辟学田,延师教诲诸生,一时人文蔚起。乾隆十五年(1750)诰封奉直大夫。乾隆二十年(1755),他派兵驻扎澳门,且亲自对澳门进行实地考察,著有《澳门图说》献给朝廷,并刊行于世。乾隆三十年(1765)去世,终年57岁。
裴镶,鳇六子,字万里,号贤城。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自幼随兄钅式生活,少习武。十二岁即善骑射,入行伍。十九岁中举,入清军,由把总破格提升千总和守备。三十岁中进士,进京任蓝翎侍卫、乾清门行走。三十二岁派往闽浙任副将。两年后,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任台湾总兵,整肃风纪,守卫海疆,卓著功勋。乾隆二十八年(1763),晋升广东高廉罗总镇。时钦州与安南接壤,地情复杂,不便管理,地方官吏想把居民迁出此地,他以为不便劳民。于是,按居民、商人、士兵分门别类造具名册,每天严查出入人员,从此边境安定,百姓乐业,再也没有移民的议论了。后调任雷琼总兵,管辖今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乾隆三十年(1765)去世,终年55岁。
陈楷礼
陈楷礼,陈启迈之叔。字卷三,一作卷山,生卒不详,清武陵县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形(刑)名之说。时值常德知府杨鹏翱纂修《常德府志》,延聘楷礼任分纂。志书未竣,鹏翱离任,楷礼独善其事。历经20余年,呕心沥血,终于纂成《嘉庆常德府志》,共48卷18册。首一卷还附有《常德文征》9卷,《常德丛谈》3卷,全志实为60卷,近70万字。为全国优秀方志之一。后应湖南布政使翁元圻之聘,参与纂修《湖南通志》,恪尽自守,功不可没。晚年任宜章县教谕,倡修西山、栗阳、谦岩、大章、饶田等五所书院,尊师重教,开一代新风。直至80岁告归,百姓恋恋不舍。著有《洞庭湖志稿》36卷、《堪舆四经补笺》8卷、《卷山诗集》若干卷。另有《易原内外篇》行世。常德诗墙选刻了他的《题友人柳阴垂钓图》。
刘梦兰
刘梦兰,字觉香,生卒不详,清武陵县人。性情沉稳,好读书,擅长八股文,深得提学使谢阶树的赏识。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转本部郎中,迁山西道监察御史。主持河南乡试,出为广西南宁知府。南宁地处西南边陲,各族杂居,时相殴斗,诉讼不辍。他将其殴斗、诉讼之状绘成图画,并附以文字说明,广为张贴,百姓深受教育。后升福建粮储道。曾奉命稽查户部银库,主管官吏狼狈为奸,库银大量流失,他受株连而免官。回乡后主讲朗江书院,授课不拘教条,尤重道德操行。逢年过节,府、县官吏常来书院视察,他从不阿谀奉承,更无非分之求,邑人无不称贤。
胡 焯
胡焯,字光伯,生卒不详,清武陵县人。自幼颖慧过人,6岁即吟诗作文。工书法,擅篆刻。道光五年(1825)登拔贡。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1851)奉命赴盛京(沈阳)篆书太庙玉印,随即任实录馆总纂官。次年大考,以二等第一名擢为侍读。主持广东乡试,督学广西。时值太平军起,士子学业懈怠,他亲撰劝学文,苦口婆心,勉励向学。不久患溃疡病卒于任上。著有《校补〈说文解字〉》、《楚颂斋诗集》、《东都南海纪行》等。常德诗墙选刻了他4首诗,即:《春申君墓》、《秋旱》、《水灾纪事》、《三闾大夫庙五日作》,是作品上墙最多的诗人之一。
萧捷三
萧捷三,字敏南,生年不详,清武陵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中武举,授长沙协千总,因战功升永绥守备。咸丰年间随曾国藩率领水师转战湖北、江西等地。咸丰三年(1853)攻克湖北蕲州田家镇,升为游击。咸丰五年(1855)率水师进攻江西湖口,太平军退守石钟山。他率领17艘战舰向石钟山猛攻,太平军用火炮反击,中炮身亡。咸丰帝追封为副将。
陈大富
陈大富,字余庵,生年不详,清武陵县人。行伍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从征广西,与太平军作战,升常德协都司。咸丰七年(1857)攻克河南黄池,驰援皖浙,升参将。后又收复安徽泾县、南陵,再升副将。咸丰九年擢皖南镇总兵。咸丰十一年(1861)移屯景德镇,与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数战数捷。一日,天空大雾弥漫,咫尺不可辨,他被太平军重重包围,左右力战,所部伤亡惨重,自知大势已去,投河身亡。咸丰帝追赠提督。
范廷鸿
范廷鸿,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武陵县康家吉范家潭人,后迁居城内方家巷。从小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13岁时被城东一木器作坊收为学徒。他心灵手巧,无师自通。不数日,便掌握了锯、刨、砍、钻、凿等基本功。继而又学会了规、矩、绳、水、垂等五种技法。三年学徒期满,技艺精湛,人称“活鲁班”。光绪(1875~1908)初年,承建武陵县圣宫,上梁之日,知县照例亲临祭奠。有人想趁机毁其声誉,偷偷将已做好的主梁锯短一尺多。他于先天下午检查工程时发现此事,佯装不知,连夜悄悄赶做一副新梁。次日上梁时,其人高喊:“梁短了,合不上!”他故意说:“不要紧,有县太爷在此,梁短了可以拉长”。边说边将新梁架上,果然丝毫不差,众人惊以为神。晚年,置田400余亩,成为当地富豪。人们当面恭维他:“田连阡陌,造福子孙”。他回答说:“养儿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养儿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只把少量家产留给子孙,大部分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捐建了志善堂(祠)、志善小学、志善桥和元普庵风雨戏台,乡人感激不已。卒于光绪末年,享年90岁。去世后葬于老家范家潭,至今陵墓犹存。
柳万春
柳万春,一名庆远,字荫堂,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清武陵县牛鼻滩人。行武出身。起初任湖南保靖营千总,因作战有功,咸丰十年(1860)擢升澧州守备。次年,湖北松滋杨林市教匪聚众闹事,澧州告急,知州陈秉钧命令四乡绅士督率团练防堵,松滋团练趁势而起,与澧州团练合力围剿,杀死匪徒二百余众。澧营守备柳万春身先士卒,率领绿营兵清剿残匪,保卫澧州安全,百姓无不感激。同治十年(1871),穆宗帝钦赐蓝翎尽先都司,后晋升副将,任长沙协镇。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出家为僧。翌年刚满17岁,目睹鸦片战争后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毅然弃释从戎。胸怀忠君爱国之志,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多次负伤。同治十一年(1872),因箭伤复发,不幸早逝,年仅47岁,饬赠振威将军。其祖父柳阳浩、父亲柳生甫均诰封为武略骑尉;祖母、母亲诰封为安人;其子柳衍番诰封奉直大夫;媳诰封宜人;夫人胡氏亦诰封为宜人。其陵墓在牛鼻滩镇观音桩柳坪(地坪柳家),“文革”中被毁,1999年修复。迄今墓碑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