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鼎城风光 > 历史文化
鼎城人物传略(二)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09-02-23 12:54:08 打印 字号: | |
  二、近、现代人物

罗感恩

罗感恩(?~1919),又译作罗根(O•T•LOGQM)。美国马里兰州人,基督教徒,传教士。广济医院、广德医院(今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始人、院长。罗自幼聪明,能力过人,少年时在铁路段办事,后为救世救人而精研医学。1905年,他检验常德县周家店乡(今鼎城区周家店镇)一陈姓渔民的粪便时,首次发现日本血吸虫卵,并撰文《湖南省一例日本血吸虫所引起的痢疾患者》在《中国教会医学杂志》上发表,向世界首次报道中国第一例血吸虫病,揭开了中国南方农民“水鼓症”之谜。这一成果仅比日本桂田氏的报道迟三个月。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公认:这是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证实中国血吸虫病的开端。医学教科书和有关血吸虫病防治的权威性专著均以此为定论。

1919年12月19日,罗大夫为驻守常德的湘西镇守使冯玉祥的亲戚刘礼权治病。刘患有精神病,失常中用手枪击中罗的左腮,子弹从右边脖子穿出。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去世。葬于德山之南。罗感恩不幸去世后,罗夫人认为这是一次医疗事故,在极度悲痛之中,仍坚持给疯人刘礼权看病。美国驻长沙领事提出要来常德调查此事,主张追究刑事责任并索赔,罗夫人竭力反对,她说:“我丈夫是殉道、殉职、殉志而死的,如要调查赔偿,不符合他生前的志愿,在天之灵也不安。”刘礼权的家属提出给予适当抚恤,罗夫人婉言谢绝。冯玉祥将军知其儿子在美国读书,特寄去8000元教育费,罗夫人母子坚辞不受,一时传为美谈。

林支宇

林支宇(1877~1930),字特生,常德县人,清末秀才,湖南警官学堂毕业。

武昌起义后,林支宇加入同盟会,后转国民党。民国元年(1912),任长沙警察厅长。翌年被派往日本考察警政一年。回国时,正值汤芗铭督军湖南,被其提升为湖南警务处长。民国6年(1917),湖南发生“护法”和傅良佐运动,林支宇多次参加秘密会议,并给予经费资助。翌年,程潜兵败,退驻郴州,林支宇带领所属警察投奔,竭力拥护程潜。是年7月,谭延?任湖南督军,委任林支宇为湖南省警务厅长,与周介、姜济寰、曹孟其成为谭延?的“四大金刚”。民国12年(1923)7月,林支宇以湖南省议长名义电请孙中山主持国事,组织联省政府。8月8日,谭延?宣布任湖南省长兼总司令,任命林支宇为湘西善后督办。他左右为难,秘密离开长沙避嫌。12月到广东,接受革命政府领导。翌年末又回到湖南,被旧部唐荣阳拥戴为湘西建国军援鄂总司令,12月12日,孙中山任命他为建国军湘西援鄂第一路军总司令。民国14年(1925)3月,担任北伐军左路总指挥,准备北伐。5月孙中山逝世,北伐未成,他率领的建国军被贺龙瓦解。次年7月,北伐军攻占长沙,赵恒惕垮台,湖南政局大变,他游离无依,只得寓居上海。民国18年(1929)11月,被江西省主席鲁涤平邀为江西省政府委员会委员,参与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决策,成为终身的遗憾。次年,他在一次会议上因脑溢血去世,时年54岁。丧事由湖南、江西两省合办,遗体运回湖南,葬于长沙小吴门外。

余曼贞

余曼贞(1878~1953),女,字慕唐,号似梅、心梅。后随夫姓,取闺阁胜过须眉之意,改名蒋胜眉。鼎城区长茅岭乡官坊湾村余家冲人(其侄余嘉锡同里)。少时入私塾读书,喜诗词、爱绘画。父亲余鹗(字泽春,号润斋),清末拔贡,历任云南大理、普洱和楚雄知府,与临澧县人蒋锡瑞为挚友。余曼贞20岁时嫁蒋锡瑞之子蒋保黔为妻,生一子一女,子早夭,女蒋冰之(蒋伟),即著名女作家丁玲。32岁入常德女子师范速成班学习,不久与同学向警予等结为“七姐妹”,经常在一起讨论妇女解放问题。1911年,与向警予一道进入湖南省立女子第一师范学堂(今湖南一师)学习,1913年到桃源县教书。1915~1918年,应常德县立育德女校之聘任舍监(管理员)。此时,她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1919年秋季,她在常德城筹建了“妇女俭德会”,大会公推她和蒋毅仁、余子敏、李德全(冯玉祥的夫人)以及常德知事(县长)薛笃弼的夫人等为负责人,由她任临时主席。俭德会提倡妇女不敬神,不缠足,不梳粑粑头。同年,她毅然辞去工薪高、条件好的育德女校教职,创办常德县私立文艺女校,自任校长,为常德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翌年,她又成立女子工读互助团,亦名平民工读女校,开设文科和艺科。文科设复式班授课,艺科分缝纫、毛巾和纺织三种。学生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可通过勤工俭学得到一定的收入。她既当校长,又当教员,呕心沥血,乐此不疲。1922年6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她被选为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长。10月,又发起成立“常德女界联合会”,次年更名为“天足会”,响亮地喊出“还我天足”的口号,公开反对妇女缠足,带头破除束缚妇女的一切陈规陋习。1931年,女婿胡也频被国民党杀害,她强忍悲痛,带着两个小外孙艰难度日。1933年,女儿丁玲被国民党囚禁于南京,她冒着风险前往探视。1936年,丁玲获释去延安,她又将两个小外孙带回常德抚养。抗战爆发后,再将外孙托其四侄余肃臣(化名伍陵)送去延安。独自一人在家,每天读书、作诗、著文,为后人留下了一部64年的回忆录和百余首古体诗。1938~1946年,日机轰炸常德城,她辗转避居于常德县钱家坪铁炉坪村肖家坳,长茅岭大洋湖,港二口里七桥及花岩溪等地,长达8年之久,过着“白发苍苍睡乱床,断简残篇不用装,几摇案倒东西置,橱无门屉任鼠忙”的贫穷、流浪生活。

1949年7月,常德县解放,余曼贞由丁玲接到北京居住。1950年,北京组织工作队到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她曾要求回湖南参加工作,因身体状况不佳未获家庭和组织同意。1951年,她向全国文联党组织负责人提出过入党要求,因年龄偏大、不宜参加工作而未获批准。1953年5月4日,因患心血管栓塞不幸逝世,享年75岁,葬于京郊万安公墓。

陈 强

陈强(1878~1944),字惟诚,号伟丞,常德县人。父佑启,历任岳州教授,德山、朗江书院山长。自幼随父兄读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自费留学日本,入陆军成诚学校。后考取官费,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加同盟会,并加入黄兴等人所组建的丈夫团。宣统元年(1909)春,毕业回国,初任保定讲武堂教官,后调任湖南四十九标二营管带(相当于营长)。不久调去湘西任镇竿镇(今凤凰县)道台,旋又调回四十九标做训练工作。因要求严格,以身作则,士兵中流传说:“早不吃粮,晚不吃粮,吃粮就遇到陈强”。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黄兴等人在武汉率民军作战,他随原四十九标标统(相当于团长)、新编独立第一协协统(相当于旅长)王隆中赴鄂支援,参加保卫汉阳、反攻汉口诸战役。不久返湘,任第八旅旅长。他对袁世凯窃取政权不满,“二次革命”失败后被通缉,避入汉口日本领事馆,辗转逃往日本。参加欧事研究会,继续致力反袁。民国5年(1916),袁世凯称帝,他极为愤慨,自日返国,任湖南护国军湘西招讨使,率部由湘西入黔,促成贵州省宣布独立。民国10年(1921),赵恒惕为湖南省长,他出任审计院院长,至民国12年(1923)卸任。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任命他为南京卫戌司令,他严词拒绝说:“你们杀人,要我当屠夫,我不干!”此后自南京迁居上海,一直未担任军政实职。民国19年(1930)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抗敌救亡,赞同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情革命事业。与进步人士时相过从,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他积极募捐,慰问伤兵,并痛斥汉奸的卖国行径。民国27年(1938)起,先后迁到邵阳、零陵、宁远、嘉禾等地避难,生活贫困,颠沛流漓。民国33年(1944)病逝于嘉禾,终年66岁。

龙湛岑 龙丕钦 丁国炳

龙湛岑、龙丕钦、丁国炳三人,号称民国时期常德书法界“三支笔”。

龙湛岑(1889~1969),字麟秀,号岂凡,桃源县人,原常德县渔父中学首任校长。著名书法家,尤擅草书,有“狂草名家”之称,出版过草书专著《习草南针》。清光绪十五年(1889)出生于一书香门弟,其父龙翰卿系地方宿儒。他自幼随父读“经史”,13岁赴县试,名列前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校,1910年毕业时正值革命复兴,他剪除发辫,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官费留学伦敦。民国2年(1913),袁世凯窃国,停止官费留学,他变卖衣物辗转回国。在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靠书写草书屏条为生。后经友人介绍,入北京大学任教,旋由湖南大学延聘回乡。1937年回常德创办渔父中学,以后一直在该校任董事长、校长兼英语教员。1951年8月,渔父中学由常德县人民政府接管,他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教职,在常德城居家。从1958年起,精心研究毛泽东草书的气势和章法,曾临写《毛主席诗词》手稿,拟付梓成帖,不幸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家焚毁。1969年病逝,享年80岁。

龙丕钦,生卒年月不详,字用予,小字阿宝,原常德县丹洲人,出身于贫苦塾师家庭。以楷书享有盛名,被誉为“楷书名家”。向他求索墨宝者不计其数。“常德专员公署”、“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等常德著名匾额均出自其手。他幼年随父攻读四书五经,后入武陵官立高等小学堂,再升入常德府立中学堂,继而考入湖南省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毕业后获“内阁中书”衔,回常德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在教育界声誉很高,曾先后担任督学、劝学所长(相当于现教育局长)、常德县女子中学校长、省立桃源女中考务主任、县女中教务主任、省立三中(今常德市一中)教员等。民国11年(1922),与人共同创办私立隽新中学,出任校董。其时虽曾在外担任校长、主任等职,但始终坚持在隽新中学兼课,直到1953年学校移交给常德县人民政府,改名为常德县立中学为止。他的楷书表面上看来是颜体,且接近钱南园的风格,实际上柳体、魏体,甚至王羲之、翁同和等书家的字帖他都精心临习过,可谓集百家之长,独具风格。

丁国炳(1888.9~1963.2),字文清,号炳南,鼎城区石公桥北极宫人。一生酷爱书法,手不辍笔。先攻颜体,继学何体,后又兼学黄庭坚行书。字体苍劲,潇洒豪放,自成一家,有“行书名家”之称。丁国炳少时入乡馆塾学,十三岁时兼学武术。1914年入宋教仁创办的民国大学就读,四年肄业。与钟逢枝女士结婚,一同在水口山铅锌矿务局负责财务管理。不久,抗日烽火蔓延,与夫人回石公桥北极宫老家安度田园生活,既不参与地方政权活动,也不开馆授徒,一心闭门练书法、练武术,兼治家务。

胡善恒

胡善恒(1897~1964),字铁崖,常德县人。长兄善思、二兄善志均留学日本,为同盟会会员,曾参与常德反清革命活动。民国2年(1913),随兄去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学习财政。因从事爱国学生运动,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后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民国12年(1923)毕业。为了进一步深造,不久又再度出洋,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院专攻财政学,成为英国著名教授拉斯基的高足。民国16年(1927)学成归国,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教授十余年。著有《赋税论》、《公债论》、《财政行政论》等数百万字的巨著,被商务印书馆列为“大学丛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学校迁居重庆。民国28年(1939),以教授身份参政,出任湖南省财政厅长。民国30年(1941),省政府主席薛岳要发行金融公债3000万元,胡善恒认为湖南地处抗日前线,屡遭战祸,民不聊生,不应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因而反对此举,薛岳大为震怒,在一次会议上威胁说:“我要发行3000万金融公债,竟有人反对,倘再不执行,当以违反抗战论罪!”他并未屈服于薛岳的淫威,出走重庆,以示抗争,发行公债之事不了了之。翌年任行政院会计长。到职后,严格控制支出,剔除浮支甚巨,对支撑战时入不敷出的财政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国民政府复员南京。民国37年(1948)初,应宋子文之邀,出任广东省财政厅长。不久南京政府迁往广州,宋子文离任,他也同时去职。次年2月,携眷返湘,留居长沙。被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聘为顾问。同年8月,随程潜通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区财经委员会委员。1953年大学院系调整时,调任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患喉癌去世,终年66岁。

余钦翼

余钦翼(1872~1950),鼎城区草坪镇夹岩嘴人。20岁即承父业任塾师。由于他英俊倜傥,心怀壮志,为维新派人物、西路师范讲习所(今常德市一中)创始人熊希龄所赏识,清光绪二十年(1894)被带往北京,引见庆亲王奕?粒?畹闷浜酶小J敝悼涤形?⒘浩舫?蚬庑鞯巯准票浞āK?侨衔???敫还?勘??匦敕滦?毡尽M?辏?谇烨淄醯墓卣障拢?庑鞯叟捎嗲找怼⒀治?降裙俜蚜粞?毡臼抗傺?!G》瓴田梢苍诟眯Q?啊K镏猩匠@锤眯4?ジ锩?枷搿S嗲找碛氩田伞⑺谓倘省⒊掠⑹康冉嵛??嬷?弧>荨端谓倘嗜占恰芳窃兀?悄辏?谓倘试诙?┥?罴???眩?旌?卤。?岩怨??S嗲找砜犊?嘀???悦抟拢?蛊渲丈聿煌?9庑鞫??四辏ǎ保梗埃叮┧脑拢?绿?住⑶亓ι降热嗽诙?┓⑵鹫倏?爸?峭龉?玻矗仓苣昙湍罨帷保?嗲找硪闳徊渭印9庑魅??哪辏ǎ保梗埃福┭С苫毓??胧抗偕??涛帷⑼趼≈械龋保坝嗳艘坏辣环峙涞胶?毙戮?械苯坦佟P?吃?辏ǎ保梗埃梗┑鞯胶?先涡戮?冢玻当旯艽?ㄏ嗟庇谟?ぃ??し莱5拢??脱厦鳎?傩沼荡鳌4文甑骰爻ど常????担氨瓯晖常ㄏ嗟庇谕懦ぃ?P梁ジ锩??ⅲ?嗲找肀惶嵘???闲戮?谝皇κΤぁN?哂ξ洳?鹨澹??什恳匝咐撞患把诙??乒ト胄∥饷牛?钡费哺а妹牛?哺в喑细癫只侍用?K煤舐适Ρ狈ィ?鲈?洳??仁刮洳?戮?尚低督担??塘宋洳?鹨宓氖だ?晒???品??逋醭?⒔?⒅谢?窆?於?嘶? P梁ジ锩?晒?螅??下骄?闪ⅰ八恼颉保ㄕ蛳嗟庇谑Γ??嗲找砦?谝徽蛲持啤2痪酶恼蛭?Γ?次?谝皇κΤぁM品??宓壑坪螅??揽?腿沃谢?窆?谝蝗未笞芡常?跄备脑?频邸S嗲找肀宦拗陆???谝宰芡掣?薪?尉??啊2田梢脖还??????圆握?翰握??⒓诱淹???危??档乩镆驯谎霞蛹嗍印S嗲找矶床炱浼椋?闳挥诿窆?材辏ǎ保梗保常┥昵虢饧坠樘铩R灾薪??瘟斓猛宋榉鸦平穑担埃埃傲剑?滓?玻埃傲剑??蘸笮税焓狄荡蛳铝司?没? ;氐匠5潞螅?云渌?弥?宋榻鹪诔悄诖缶?镄蘖艘欢靶⌒〉淖┓浚?溆嗑?言蛴美创窗臁袄世实绲朴邢薰?尽保?钩5率忻竦谝淮蜗硎艿娇蒲д彰鳌F浜螅?钟肴撕匣铮?谙鼐扯?毖舫窍纭懊虐逯蕖蓖蹲士鸦模??〈煺塾爰栊粒?沼诳阎吵晒Γ?梗常坝嗤蚰读继锬昴昊竦梅崾眨?赐蛴嗯┟竦玫轿卤ァ

余钦翼解甲归田后,在常德城内闲居,特别喜欢奖掖后学。著名女作家丁玲,少年时代在常德女校读书,曾慕名晋谒余钦翼先生。余见其举止大方,品行端正,特别具有正义感,遂将其收为义女。常德解放后,余曾对其儿子余明昆说:“丁玲如果来常德,定请来舍相叙”。不料1950年余即病逝于大井巷宅中,迄未与丁玲相见,成为终身憾事。

余程万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常德抗日会战总指挥。抗日战争初期任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副师长,民国29年(1940)参加“长沙会战”、湘西“五峰之役”,均以固守著称,被升为师长。民国32年(1943)夏,奉命率师进驻常德。军纪严明,稍无懈怠,他常说:“军纪是军队的命脉,不能有丝毫疏忽。”所带士兵不欺民,不扰民,不入民宅,秋收时,还义务为农民收割。“常德会战”前夕,他派兵协助市民疏散,深受百姓拥戴。

1943年11月2日,日本侵略军以十一军团横山勇为总指挥,纠集5个师团10万余兵力向常德进犯。他率领八千将士奉命固守。11月18日与日军首战涂家湖,拉开“常德守城战”的序幕。21日德山失陷,23日日军攻占河氵伏山,常德城守军与外界联系中断,成为孤军。日军加紧围攻常德城,26日开始城垣战,日军挟其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实行强攻,余部守军伤亡惨重。但他仍沉着指挥,率部队与之死拼,歼敌千余人。敌随即补充兵力二万人,而守城官兵有减无增,他只好命令所有政治、卫生、通讯人员及杂役齐上火线与敌人展开血战,持续6个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被迫于12月3日凌晨率少数人员渡江突围,留下团长柴意新等500官兵继续与敌肉搏。3日凌晨4时,柴团长伺机反击,中弹殉职,常德城陷于敌手。他突围后寻求援军,9日,随五十八军候镇邦师奋力击退日军,收复常德。

常德失守,使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的承诺未能实现,觉得甚无脸面,令军事法庭将余程万逮捕查办。因常德名士戴修瓒、杨熙绩、张炯等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致电陈情,据理力争,坚称“余师长已克尽全力守城”,才幸免一死,终获释放。后任二十六军军长兼云南省警备司令。1949年辗转去香港定居。1955年7月被盗匪杀害于香港唐人街新村寓所。

杨丕业

杨丕业(1903~1995),字兴廷,原常德县南坪岗人,国民党军中将。1925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投身国民革命。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连长。1939年参加抗日战争,任团长。在东北与日军作战时,亲临前线指挥,被击伤大腿,成为残疾。1942年任师长,领少将衔,赴云南与日寇作战,曾创一举歼敌万余名的战绩,获国际反法西斯勋章。1943~1944年间,所辖部队编入青年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一军副军长。1949年升任军长,领中将衔。1949年3月,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起义。后奉蒋介石之令与部分将校级军官一同撤退至台湾省。1995年10月在台湾省台中市荣民医院病逝,安葬于台北市五指山。

罗泽?  罗泽霖

罗泽?(1905~1987),原常德县河氵伏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国民党军中将。曾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参谋长,第一九○师师长,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第一战区长官部副参谋长兼西安指挥所主任。1944年任青年军第二○二师师长。后任第三十七军军长。1949年去台湾,曾任蒋介石“总统府”中将参军。1987年病逝于台北。

罗泽霖(1907.1~1988.3),字涵皋,罗泽?胞弟。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学校。1935年毕业分发至国军第四师任职。抗战后期,兼任西安办事处处长。抗战胜利后调任装甲兵司令部后勤处处长。1948年重返国防医学院(原北平陆军军医学校)任职。1949年受命担任学校留守处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官员、学生三千余人并装运教学物资及装备百余吨,由上海去台湾。1957年考入台湾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又返回国防医学院,历任处长、主任秘书。1965年退役后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任职。1988年3月19日病逝于台北。

蔡隆仁

蔡隆仁,出生年月不详,鼎城区石门桥镇青龙岗村蔡家嘴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国民党军少将。1945年8月下旬,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此时,蔡隆仁任宪兵一团团长,保卫中共代表团成员人身安全的重任由他直接承担。他每天亲自查岗查哨,不分昼夜,不避风雨,尽职尽责完成任务。1949年初,蔡隆仁率部队驻防上海。时值“军统”横行,他痛骂“军统”特务为“狗彘辈”。并敢于与上海市警察局长毛森抗衡,尽力保护民主进步人士。特别是对常德同乡更是关爱有加,他将已进入毛森黑名单的大学教授钱实甫接到自已家中隐避,使其免遭杀害。1949年下半年随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1966年1月在台北病逝。

钱实甫

钱实甫(1909.4~1968.1),学名鼎炼,字实甫,以字行,常德县人。著名史学家。在常德读中小学时期就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26年在北平读书时曾参加左翼群众组织“革新社”。1932年于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在两广任报刊编辑。1940年春,任广西教育研究所文、史、地教授。1944年湘桂战事爆发,他由桂林避难入川,到国立四川大学任教。1946年任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在进步杂志《时与潮》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优待战犯与汉奸,却对青年学生横加迫害的罪行,被翦伯赞誉为“大胆之作”。1947年后掩护和资助进步学生,并在《大公报》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主张言论自由,呼吁保护爱国青年。1949年,与郭绍虞等代表同济大学教授参加陈望道组织的上海国立院校教授联谊会,投身文化教育界的民主运动,被列入上海市警察局长毛森的黑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类编写列宁语录十万余言。1953年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资料室主任,兼函授工作。1958年后,以主要精力从事科研、教学,并带研究生,直至病逝。他一生著述甚丰,编撰专著和教材十多部约500余万字,整理清人笔记14种,由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和华东师大出版,并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论文。

其弟钱剑夫,解放前曾任湖南《通俗日报》总编辑、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解放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顾问、上海市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教研室主任。1990年任《汉语大词典》分卷副主编。为鼎城区、武陵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撰写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

阮隽钊

阮隽钊(1914~2002年),又名进钊,字朋臣,鼎城区韩公渡崇河人,兄弟五人,排行第二。

1934年在常德县隽新中学(今鼎城一中)初中毕业,1937年在省立常德中学(今常德市一中)高中毕业。是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因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转入“西南联大”,1942年毕业后,曾入三青团中央工作。1944年秋,湘桂战役失利,国民党政府征集十万青年从军,他激于爱国热情,报名应征,先后任青年军二零四师政治宣传科长、通讯营中校督导员等职。1946年复员回三青团中央工作。后因内战爆发,国民党军败局已定,乃于1948年夏从南京返回常德,受聘于明义中学(今常德市四中)任教,1949年离常辗转赴台湾。他到台湾后,经友人推荐,先执教于宜兰中学,后入台北师范大学讲授古典文学、楹联和诗词。由讲师到教授,并兼任主任秘书、总务处长等职务,长达30余年,直至退休。

阮隽钊少时即敏于属对,8岁时塾师出上联“酷暑当风人意快”令对,他即刻以“严寒见日客心欢”对出下联。12岁时,其父办春酒请客,他在一旁侍候。酒过三巡,席间主客、清末举人丁金甫略有醉意,当他给丁点火吸水烟时,丁突然出一上联嘱对:“点火吸水烟,水火既济”。众人思索良久,无以应对。阮隽钊从容答道:“生风挥凉扇,凉风轻清”。满座宾客无不惊叹。数年之后,人们还记忆犹新。1985年,为满足求教者的要求,他在台湾将昔日讲稿编成《中国对联文学泛论》一书正式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朱 训

朱 训(1917.9~2004.9),鼎城区黄土店镇桃花庵村人。六岁时先父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离别相依为命的寡母投笔从戎。由于作战勇敢,品行端正,被选送到黄埔军校深造。1943年日寇进犯常德,母亲在逃难中遇日机轰炸身亡。从此,更激起他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在长达8年的抗战生涯中,他驰骋华北,转战辽东,多次身负重伤,坚持不下火线。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级提升为少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他深明大义,解甲从医。1949年去台湾,潜心研究易理和中医。经常赴欧美及东南亚各国讲授易经、行医治病,颇受异国人民欢迎。特别是在国际易经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易经并无玄机,不过是用数学的数据和物理的变化来反映天文地理与人间万象,其实并不神秘。”独到的见解,受到各国同仁的高度赞扬。他采用针灸治病,具有特殊疗效,应邀为多国首脑和名人治疗疑难杂症,往往针到病除,被人们誉为“朱一针”。他用一生的经验和心血,撰写出《易无玄》和《针灸精萃》两部著作,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与故国隔绝半个多世纪的日子里,他“无日不以故乡为念,无时不以未及报答亲恩为憾”。1989年,他把终身积蓄的150万元人民币无偿地捐献给家乡,兴建“朱训实验小学”和文化馆。1990年4月竣工,他特地赶回家乡亲自剪彩。从1993年起,他又设立“朱训奖学基金”,每年举行一次颁奖活动。截至2004年,先后有77名学生获奖,其中,有3名高考文理科“状元”在北大、清华毕业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成为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2002年,“朱训实验小学”急需房屋维修资金,他毅然卖掉在台湾仅有的栖身之所,回家乡定居,拿出40000元美金维修学校、添置电脑等设备。该校先后获得市教育局授予的“绿色学校”、“规范化完全小学”等荣誉称号。2004年9月,朱训先生在家乡病逝,享年87岁。

李孝定

李孝定(1918.3~1997.8),字陆琦,号伯戡。鼎城区花岩溪人。幼时在当地读私塾、小学。1935年在省立三中(今常德市一中)初中毕业。1938年在省立常德中学高中毕业。1939~1943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历史考古专业。1949年去台湾,先在南洋大学任教授,后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撰有《甲骨文字集释》、《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两部专著,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发行。海峡两岸古文字学专家一致认同,这两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者编纂的《常用古文字字典》、《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今释》等书籍,都大量引用了上述两部著作的研究成果,与郭沫若、罗振玉等人一起,被誉为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

李孝定自高祖李作达至父亲李家桢,家财万贯,住宅豪华,今花岩溪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即其旧址。此宅始建于光绪初年,占地3778.18平方米,三进一堂,八楼二厅,共105间,36天井。每栋楼房都有雕花栏杆连通,形成一个整体。四周砌有青砖围墙284.57米,墙面2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布局合理,环境幽雅。1938年冬,日机轰炸常德城,常德县中(今常德市二中)被迫迁往花岩溪,借用此宅办学,长达7年之久。李孝定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尽量为师生提供方便。直到日本投降学校才迁回城里。其父1921年去世后,母亲张施达(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之姊)一人长期寡居于此。1949年常德解放前夕,他最后一次回到花岩溪,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对其母说:“家庭所有财产都不是俺自己的,属于百姓大众所有,谁要就给谁。”

李孝定1997年8月24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9岁。妻子王彝,河北人。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去台后在台北师范大学任教。生有二子二女,大女和四子在美国工作,二女和三子在加拿大工作。

李新革

李新革(1923.12~1960.12),中共党员,河北省南宫县桥村乡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元月南下参加解放常德的战斗。1957年7月至1960年12月任中共常德县委第一书记时,正值大跃进期间,他领导制订了全县农田水利化、排灌自流化、河渠船运化、荒山秃岭绿化、坡土梯田化和农村电气化的“六化”规划。身为县委书记,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察看地形,探访水源,走访群众和基层干部,历时30多天,提出兴修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设想。在他任职期间领导全县干部群众治理渐、枉两水,修建超美(逆江坪)、五溪、跃进(港二口)、沧山、五里溪等中型水库,并在河氵伏建闸,以泄洪蓄水和拦截沅水高洪,大大地改变了常德县农业生产条件。经过治理后的渐、枉两水,由过去的水患变成了造福人们的水利,使3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受到国务院的嘉奖。1960年12月27日,李新革在以反五风(浮夸、共产、强迫命令、瞎指挥、干部特殊化)为中心内容的整风整社政治运动中被组织上停职反省,自杀离世。1979年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安玉洁

安玉洁(1924~1984),女,原名阿部高子,生于日本国秋田县汤泽市。七岁时,随姐来中国沈阳,入奉天小学及朝日女校就读。毕业后,在南满铁路医院任会计兼助产士。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后滞留中国,次年与常德县籍人周希良结婚,取中国名安玉洁。1948年随夫来常德县长岭岗定居。土改时,夫家被划为地主成份,1957年丈夫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送劳动教养。她抚育一儿三女,坚持参加集体劳动,维持一家生活。还常为附近的农妇义务接生,每遇难产,日夜守护,不但不收分文报酬,还对家境贫困者馈赠鸡蛋、红糖等物资,深受乡邻敬重。中日帮交恢复后,1976年赴日本探亲,每当亲友问及中国情况时,她总是说中国人民友好,自己热爱中国。她谢绝亲友劝她定居日本的好意,毅然回到中国。1979年被安排到常德县一中任校医。时值高考恢复,3名未考上大学的学生上门求教日语,她废寝忘食,精心辅导。翌年高考时有2人考取广州外语学院日语系。1981年,县一中专门开设一个日语班,由阿部高子主讲,其夫辅导。该班20名日语学生后来绝大部分考上了大学,家长万分感激。后调县农民中专工作。1984年病故。

龚学仁

龚学仁(1928~1989),鼎城区牛鼻滩镇人。1951年在牛鼻滩供销社当营业员。先后任牛鼻滩供销分社主任,县商业局人事科(股)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县供销联社副主任,县外贸局局长、党组书记。1958年7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10月,出席全国群英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龚学仁长期从事商业工作,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在白手起家的跃进石灰矿工作,身先士卒,吃睡在工地,带领全矿干部职工战胜严寒酷暑,不断攻克生产技术难关,胜利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有力支援了农业生产。担任县商业局、供销社、外贸局领导职务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抓好商业购销工作尽职尽责。1989年,他在生命垂危时,仍念念不忘工作,对守护在病床前的人员说:“你们上班去吧,不要影响了工作。”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章伯先

章伯先(1931.3~1996.10),笔名饮可,临澧县柏枝乡鳌山村人,著名作家。初中毕业后,与堂兄章开明(未央)一同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桃源师范学校)。在校爱好文学,与未央等发起创办《乎乎乎》文学社。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宣传队。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2年转业到地方,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旅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任科员。195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诗闻名,出版第一部诗集《战鼓集》。1958年错划为右派分子,劳动教养至1962年5月,失去人身自由数年。后被放逐回乡,以牧鸭、放牛、看山和拖板车为生,直到1978年平反恢复工作。被迫停止写作20年之后重新发表作品。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先后出版诗集《无花果》、《追寻录》,散文集《明日黄花》、《雨天的歌》、《鳌山忆旧》。曾任湖南省人大代表、常德市人大常委、常德市鼎城区政协副主席、鼎城民盟支部常委、常德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省作协会员、省诗歌委员会委员。1996年10月7月因患肺癌逝世。次年,妻子陈度珍、女儿章晓红将其代表作汇集成《饮可诗文选》出版。

江冬生

江冬生

               (1936.10.25~1996.7),中共党员,鼎城区黑山嘴乡沙潮村原党支部书记。1996年度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他认为,要使沙潮村摆脱贫困,必须首先解决水患问题。于是,他和广大群众一道,靠肩挑手抬,修建了一条灌溉渠、三处涵闸和一座水泥桥。他还历尽千辛万苦,带领群众闯出了一条发展种养业和庭院经济并举的致富之路。199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猛增到3087元,被常德市委、市政府树为全市“奔小康带头村”。同时,他严于律已,两袖清风,在自已家境还较困难的情况下,经常为村民捐款捐物,自家却一直住在泥壁草屋中。患病期间,乡亲们自发凑钱给他治病,他却饱含热泪说:“各位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我坚决不能要,请你们拿回去。”1996年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弥留之际,还向组织交了200元党费,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鲁尤海

鲁尤海(1938.9.23~2002.7),鼎城区石公桥镇桃树嘴村农民。中共党员,曾任村组基层干部多年。1984年,他承包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的湖荒甩亩138亩,带领全家七口人披荆斩棘打湖草、挖芦根,开垦荒田。他用的锄头换了一把又一把,手上的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甚至吃饭拿不了筷子而改用汤匙。天道酬勤,1986年,他在同村三个种粮大户中,以面积大、总产高而居首位,连同16亩责任田,当年产稻谷77400公斤。《湖南日报》、《人民日报》先后以《鲁尤海三抢谷大王》为题对此作了报道。十余年间,他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万公斤以上。为方便附近农户,他开了一间碾米、榨油的小作坊,经常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村民免收加工费。近10年,免收或少收的费用有7000多元,还拿出4000多元帮助贫困户,并带出了几个农业科技示范户。1989年2月,他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6日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全国百个售粮模范表彰大会”,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光荣地参加了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邓小平的接见。

胡长清

胡长清(1948.10~2000.3),笔名武平,鼎城区黄土店镇青岗冲村人。擅长书法,曾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68年4月应征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排长及干部科、组织科干事。1979年1月转业到湖南省劳动人事厅秘书科任副科长、科长。1982年7月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5年8月起任湖南省保险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7年2月调任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1988年9月入北京大学政治系与行政管理系函授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6月任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副主任、主任。1993年12月任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95年8月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党组成员。1998年1月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2000年3月5日,因贪污受贿544.25万元被判处死刑。
来源:鼎城政务网
责任编辑:姚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