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级时,学校有一门《模拟法庭》课程,十几个同学通过抽签分别扮演法官、当事人、律师等角色,以真实案件为蓝本进行庭审演练。那次,我有幸抽到审判长角色。在分发完庭审材料之后,老师很严肃的对大家说:“你们中的大多数同学今后可能不会从事法官职业,甚至不会从事法律职业,这可能是你们唯一一次走进法庭,请你们珍惜并认真准备,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时至今日,每当我身着法官制服,走进审判庭开始庭审时,耳边总会响起那位老师的话。我的准备是否充分?我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每一次,我也这样问自己。
刚到法院时,我被分配到斗姆湖法庭担任书记员工作。虽然只是基层法庭的最基础岗位,但我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个锻炼自身能力的好机会,因为农村不仅有宜人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新鲜的菜蔬、纯朴的民风,更有一片广阔的天地让我探索未知,发挥所学,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和庭里的同志一起投入到农村基层法庭工作中去,认真做好送达、庭审记录、调解、内勤等本职工作,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我想,每一次送达,每一次庭审记录,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美国霍姆斯大法官曾经说: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可见,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是成为一名法官所必需的。我必须时刻准备着。
任命助理审判员后,办理的案子多了,我渐渐发现,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妇女儿童更处于弱势,离婚诉讼中妻子在法庭上展示遭受家庭暴力后触目惊心的伤口,村民因为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事故得不到赔偿而要求法庭处理,年迈的老人因子女不愿赡养饥寒交迫的跑到法庭寻求司法帮助,等等。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处理这些普通却又棘手的民事纠纷,法学教科书上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理性的面对和思考。在办理上述案件的过程中,为了能及时与当事人沟通,了解当事人心理动向,我会主动和他们交换手机号码。为此,我经常在下班、周末、假期时接到当事人的电话或者短信,有的想陈述自己的辩论或者调解意见,有的想确认一下开庭或者拿文书的时间,有的仅仅是想倾诉一下自己的不幸遭遇。每一次,我都很有礼貌的做一位倾听者,尽力劝导他们,还向他们提一些建议,有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的这些电话占用我为时不少的休息时间,也耗费了不少通信费用,但每当手机铃声响起,想到接听这个电话或许就能化解一起矛盾,我的心就释然了。我愿意时刻准备着。
《论语》有云:君子不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法官。法官不应当是咬文嚼字、奉成文法为唯一经典、无视社会和谐与人民利益的法律工匠。在办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经过努力,该案调解结案。按常规,当事人签收了调解书,案件就结案了。但是在调解协议履行过程中,被告杨某的妻子要求法官出面参与。考虑到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急切心情,我克服怀孕带来的身体不便和天气的寒冷,陪着杨某的妻子楼上楼下办理转账手续,还耐心解释杨某妻子的种种疑惑,最终使调解协议顺利履行完毕。第二天,杨某的妻子拿着2双绣花鞋垫来到我的办公室,动情的对她说:“谭法官啊,我也是女人,看着你挺起大肚子陪我办手续,这被告我当得服气。这2双鞋垫是我亲手绣的,送给你做纪念,你是好样的!”当事人的赞美之词,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人民法院“案结事了”这一工作方针的肯定。结案只是法律程序的完结,纠纷解决才能使受损的民事关系得到修复,才是司法的最终目的。我应当时刻准备着。
很荣幸可以加入到审判事业的队伍中,来体会法官这份职业的光荣与梦想。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为“80后”法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常怀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对当事人的责任之心,公正高效的处理所承办的案件,廉洁文明的履行各项司法职责。我们,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