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校园到基层法庭,转眼已是三年时光。成天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才深深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法官,仅靠一本资格证书和书本所学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基层法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素养外,还必须具备在基层工作的语言艺术。案件从副本送达到审判结案,与当事人沟通和交流始终贯穿其中,而沟通的结果往往会对案件的调解及处理的社会效果产生影响,个中的技巧和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要改变命令、说教的传统说话方式,注重服务性语言的运用。在基层法庭,部分法官内心还有着很强的官本位思想,会认为面对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大材小用的思想作祟下,对当事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简单粗暴的语言方式屡见不鲜。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电话通知当事人送达诉状副本。一种表述为:张三,我们是XX法院XX法庭的法官,你的爱人已经在我们法院起诉了,现在通知你明天来法庭领取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请予以配合;另一种表述为:请问是老张吧?我们是XX法院XX法庭的法官XX,您爱人已经在我们法院起诉了,今天给您打电话,主要是想听听您对这件事情的想法,然后将诉状副本和相应的材料送达给您,您什么时候方便,要不来来法庭里扯一扯这个事情?二者意思大致一致,但是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前一种表达显得太过官面话,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法律的威严,但容易给当事人一种错觉,让当事人认为自己惹了麻烦,要去法院打官司,进而生成反感和逃避的心理。而后一种表述,给人的感觉更为温暖和贴心,当事人听后的想法就是,我和我爱人有了矛盾,现在法院愿意为我们当个中间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解决矛盾。一种是法官高高在上的命令与说教,而另一种是法官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服务者的姿态,这样符合我们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一言可以令寒冬暖,一言可以让六月寒,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案件处理结果也可能会大有不同。
其次,要少用生硬的法律语言,注重语言的通俗性。现在在基层法庭,大多数法官都是年轻人,往往是大学毕业便进入了法官队伍。不可否认的是年轻法官法律知识丰富,法学理论功底深厚,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也是相当熟练。但为凸显法律的权威,刻意营造自己高高在上的法官形象,他们在审判过程中往往喜欢用大量专业甚至生涩的法律术语,而忘记了他们面对的当事人,只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他们不懂什么是“激情杀人”、“合同的相对性”和“婚姻的契约性”,他们懂得的只有代代传下来的“杀人偿命”、“父债子偿”和“青春损失费”云云。因此,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和理论。反之如果能从他们的语言里找到突破口,再辅以简单通俗的法律语言,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再次,要多说、会说好话,善用“旁敲侧击”。有句俗语叫做“泥鳅听捧,娃娃听哄”,当然此说无意将当事人比作娃娃。在与当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善于赞扬,慢慢去寻找到他内心的突破口。譬如有离婚当事人带小孩子来,就大可不吝言词地夸赞小孩子乖巧和聪明,进而从小孩的成长出发做调解和好的工作;如有当事人从生活艰难方面诉苦,便可以顺着当事人的话茬,称赞对方为家庭做出的努力。当然,这种说好话并不是一味地逢迎和乱表态,法官的行为应该时刻秉承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记得有一次外出送副本,是一个涉及农村买卖种子的纠纷,当事人很不配合。笔者看他家禾场里晒了稻子,便把案子的事情放在一边,和当事人先拉起家常,从稻子收成到收购价格再到国家扶持农村的政策,最后再回到案件上来。经过毫无距离的交谈,当事人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地了解,最终误解消除,案件也调解结案。当案件无法进行下去遇到障碍时,“旁敲侧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消除距离的同时,也做好了释法明理的工作。
总之,法官就是活着的法律,尤其是基层法官,直面社会最基层的矛盾,其语言艺术,关乎法官形象,更与整个社会司法工作的效果密切相关。掌握好语言艺术,是对我们基层法官的要求,更是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