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生活随笔
别让真相越走越远
分享到:
作者:陈阿妍  发布时间:2014-11-24 10:42:01 打印 字号: | |
  追求真相,似乎是人的一种潜意识驱动行为,比如著名的“开膛手杰克”案,虽然一直没能查出真凶,但时隔126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为了获得的新线索而“兴奋”,我想这不仅仅是好奇心的驱使,更多的是一种追求真相的使命感。

  追求真相,是为了不让他人蒙受不白之冤。曾在社会引起热议的“彭宇案”以及之后出现的几起类似的事件,让“敢不敢扶老人”一时成为焦点话题。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种本应当是理所应当的行为,现在却让人有了后顾之忧,有人戏称“当善有了恶报”,教人从善就缺少了说服力。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蒙受不白之冤的人究竟是谁?其实在事发之后,在事情并未调查清楚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有了偏向,公众同情彭宇,网友们呼吁要还其公道,这一切似乎都让老人坐实了“讹人”的“罪名”,可事情一波三折,时隔5年之后,彭宇承认与老人曾发生过碰撞,让人不禁感叹真相就像耍大牌的明星,来的太迟了!在这5年内老人被不知实情的人指责,社会公众将此事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宣传,社会出现了“老人摔倒就讹人”的误解,这些都是真相迟迟不来的后果。又如去年的“大妈碰瓷老外事件”以及今年的“湘潭孕妇事件”,也是出现了一波三折的“真相”,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及前经验感受,让公众认为大妈是碰瓷者,医院是不负责任方。但随着事情调查的逐渐深入,有目击者证实老外不仅撞了人而且用中文对大妈进行辱骂,并有视频为证。而医院所谓的“集体失踪”也并非逃避责任,只是为了避免医患纠纷演变为肢体冲突。这些反转的事实告诉着我们:别轻易下结论。在信息不足、结论未定之前,就宣传所谓的“真相”,只会让真相变得廉价,甚至让真相越走越远。

  追求真相,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职责,它更是每个人心中价值观的体现。真相是在迫近还是在走远,不仅取决于证据的发现,在有些情况下,公众价值观的倾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并非只有案件才有真相,生活中很多并非司法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也需要“查明真相”。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误读止于真相。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法官”,都需要对很多事情加以分析和判断,只有保持中立的态度就事论事,才能跳出先入为主的怪圈,而绝不能根据“听说”与“想当然”来判断对与错,更不能让真相成为炒作的工具。
来源:政工室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