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生活随笔
分享到:
作者:李佩佩  发布时间:2015-01-26 08:35:43 打印 字号: | |
  老公爱吃鱼,也爱做鱼,他掌勺的每一餐,餐餐都会有鱼。久而久之,我也慢慢地爱上了鱼,几乎每餐都离不开鱼。于是乎想写一篇文字,标题大笔一挥,倒还真不知接下来要写些什么。

  嗯,说到鱼,很容易联想到一句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以为然,反觉得“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何解?想要鱼的人未必想打渔,会打渔的人又未必爱吃鱼。同理,想吃鱼的人未必爱做鱼,而擅烹饪鱼膳的人,或许也未必那么想吃鱼吧。哎,头都大了。简而言之,每个人爱好不同,专长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想要鱼,你便给他鱼;他想打渔,你便教他打渔。如此,才算适得其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每每别人听说我们家是男人下厨,或羡慕或鄙夷。羡慕的是我“十指不沾阳春水”,鄙夷的是谁家又多了一个懒媳妇。别人以为,男人的幸福就是女人给他烧饭洗衣,这想法未免太“过时”。殊不知,有人自诩“君子远庖厨”,也就有人喜欢在厨房里播撒智慧。我老公就属于后者。他喜欢做菜,喜欢研究如何将同一道菜做出更好的滋味儿。每次用餐完毕,他总会问我,今天的菜好不好吃,听到我的肯定他会欢欣鼓舞,偶尔油盐佐料多了些,他也记着下次调整。他在工作之外的最大成就感,便是来自于这小小厨房。无他,只因为他喜欢,有了兴趣便越做越好。

  反观我,却是恨不得不进厨房的人。老公不在家时,勉强炒个青菜煎个鸡蛋,不是焦了就是没熟,难有成功。去年他备战司考期间,下定决心为他做饭,洗菜切菜炒菜,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结果到得第三天,老公一副无法忍受的模样,说道:“算了,以后还是我来做饭吧......”从此,本就少得可怜的烹饪信心彻底被打击没了。

  有时,他对厨房的事甚至是有些专制的。偶尔插了手多了嘴,倒是引发不快。几次三番下来,我也就彻底脱离厨房。内心却是窃喜。我爱鱼,他好渔,何乐而不为呢?

  昨天晚饭间,在电视上看到“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老人家80多岁了仍童心未泯,参加综艺节目《开门大吉》。在节目中,郑渊洁曾说,他出生在军人家庭,可他的父亲母亲从来没有打骂过他,现在回想,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成就了现在的他。而他成为父亲后,也从不打骂自己的孩子。一本《童话大王》,郑渊洁坚持写了30年。内心受到感慨。后来在网上搜索到郑渊洁与父亲2011年的一个对话录《父亲是终身制》,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觉得作为父亲,这就是最好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只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规划孩子的人生。”这对于已为人母的我来说,是多么大的启示。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乃至生活过多地规划和干涉,打着为孩子好的名号,殊不知却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更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孩子想要的也许只是和父母一起去户外玩耍。而大多时候孩子无力抗议,积压心底,终有一日也将以某种叛逆形式宣泄出来。即使到了这时,也只是笼统地给孩子下个“不听话”的定义,难从自身寻到问题根源。

  如何让孩子过得更快乐,尤其是如何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这才是当下父母更应该钻研的课题。曾不只在一篇文章里看过,一份美好童年的记忆,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最近在看三毛,《逃学为读书》一篇中写到三毛小学升初中时,是父亲为她填的志愿表。她那时是不想再进中学的,可是作为孩子的她又能做什么呢?她感慨“做小孩子,有时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问都不问你一声。”

  父母总是忽略,孩子要的到底是鱼还是渔。以为让他学这学那,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各类培训班,是为他掌握更多技能,以后能在社会有一席之地。从来不会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你愿意吗?今天没学牢的知识,明天还可以补上。但今天他失去的快乐与童真,以后穷尽一生大概都难以寻回。在我看来,三毛的悲观厌世情绪,也许早在她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种下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只是旁观者自以为是的片面想法。孩子一样有他的思想,他与我们都是平等的。即使是我不满九个月的孩子,都已能清楚表达自己的喜好。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更多的是引导,是自身良好品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去替他思考,为他决定。郑渊洁的话言犹在耳,“不望子成龙,是最好的望子成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回看,竟写到了孩子教育问题。便以此篇,与年轻父母们互勉吧。
来源:信访办 监察室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