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我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案子。第一个案子就不简单,是我们院基层法庭驳回起诉,上诉到中院,中院指令审理的系列案。原告是三姐妹与其未成年子女,被告是三姐妹父母所在村组与村民委员会,案由是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众所周知,这类案件涉及面广、矛盾相当突出、法律规定不明确、审理执行难度都很大。拿到案件的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压力大,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我认真的翻阅了以前的卷宗,对案件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心里稍微有了点底。然后,开始联系当事人,送达副本等。与当事人见面后,越发清楚的了解到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由于当事人较多且被告相同,我们决定合并审理,并组织了一次庭前证据交换,以期吃透案情。但由于缺乏经验,感觉庭审时容易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而且旁听的亲戚、村民等不顾法庭纪律胡乱插言,我不能有效应对,驾驭庭审的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幸好庭长沉着机敏,一条一条归纳争议焦点,并针对提问,抓住了矛盾的实质。庭审结束后,案情也就水落石出了。
随后就是适用法律的问题了。由于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又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好在我前些年承担过类似课题,当时做了一番研究,这次正好可以派上用场。然后,我又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翻阅了大量相关案例,重点结合我市审理类似案件的基本情况,请教了一些法官前辈,紧扣上级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基本原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应当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自然共同特征出发,以成员权理论为基础,以是否形成较为固定的生产、生活关系为基本条件,并结合是否依法登记为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作出综合判断。最终有了胸有成竹的结果。
我决定在1月份宣判。宣判那日,村长和三姐妹都来了。由于三案情况各异,最终有支持的,也有驳回请求的,原被告都没有完全胜诉,因此也各有不满。当我把结果告诉他们后,村长字都没签完,拂袖而去;未获得支持的两姐妹开始质问,更有其年近古稀的父母,一人拿出一本书,翻到做了记号的那一页指着给我看:“习近平总书记都说……你难道没学过吗?……”我开始还能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后来发现不起作用,也只能静默无语,让他们发泄。我告知其上诉权利之后,疲惫的回到了办公室。后来,被告没有上诉,原告开始上诉后,又经多方打听,冷静考虑后最终撤诉。该案也算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点还是让人欣慰的。
案件了结后,法官的工作还没完。我开始整卷。由于这也是第一次,我花了五天,补齐、校对、整理了三大本。每一次都是学习,每个细节都有讲究。比如订卷子要打孔,还要用绳子穿起来系紧,我第一次打就没打正,有些纸张没打到,绳子也没系紧,这本“处女作”就那么夭折了。后来又再次打孔,穿绳,最终弄好,但由于卷宗太厚,还是不够漂亮,稍稍遗憾。整卷后,事情还没完,还得在数字法院里填信息结案,在审管办做报表,上传文书、进行自查等,事情多得我真想不到。外人看来,法官只需要坐堂审案,其实背后有多少看不到的劳苦辛酸,不亲身经历实难体验。天平在肩,责任如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