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法官论坛
送达难之我见
分享到:
作者:张力文  发布时间:2018-11-07 09:42:37 打印 字号: | |
  当前,“送达难”是困扰基层办案法官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造成办案周期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据初步了解,一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往往送达时间占据整个办案流程的三分之一,而那些被告拒不配合或下落不明的案件需要公告送达,其过程更是漫长。在法院收案量“井喷式”增长的今天,“送达难”的存在无疑给办案法官增添了更大的办案压力。我院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围绕提纲所列问题,结合了本院送法工作实际,形成了该份调研材料。

   一、案件送达基本情况概述

  目前,我院的送法方式中,多为邮寄方式送达,直接送达较少,公告送达是最后选择的送达模式。我院在2016-2017年审结案件的送达情况,其中通过邮寄送达的约占62%,通过电话通知等直接在本院送达的约占17%,通过送达人员直接送达的约占8%,公告送达的约占12%,转交送达占1%。

  1、直接送达是最为直接、稳妥的送达方式,在直接送达的同时可以让当事人签署《送达地址确认书》,作为后续审判工作中的送达依据。然而在实践中,存在送达人恶意逃避、协助义务人不配合,送达地址不明确的情况,直接送达方式适用较少,同时成功率也较低。针对我院管辖区域的情况,鼎城区共有9个乡镇,4个街道,总面积2322.5平方米,每次送达人员不少于2人,往返也要小半天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送达效果,从而浪费大量的审判资源。

  2、邮寄送达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成为使用率最高、适用面最广、效果最好的送达方式。但也会存在投递时无法找到当事人、家属拒收、投递信息反馈时间长、送达成本高等问题。每个庭室平均每月的邮递费为1000元左右,一年统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留置送达是对直接送达存在困难和障碍时的补充方式,但法律对于留置送达从送达条件、程序、辅助人员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些规定使此种送达方式在实际中严重缺乏可操作性,留置送达在实践中运用存在难点。

  4、公告送达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经过其他的方式无法送达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兜底的送法方式。我院虽与人民法院报建立了与本地办案系统对接的统一公告平台,但公告刊登于报纸上,很难被当事人购买阅读,导致公告送达越来越形式化。一般案件需要经过两次公告,送达时间长,大大增加了案件的申请时间。并且公告费用需要原告方先支付,对困难当事人来说,无非又增加了其诉讼难度。

  5、电子送达在我院应用比较局限,尚未搭建全省统一的电子受送达平台。

  二、关于“送达难”问题的建议

  1、要求原告在立案阶段提供被告的可送达地址,因其提供的地址导致延迟送达的,延迟期间从诉讼时效中扣除。这样既能使原告提前知悉诉讼风险,也能督促当事人自身承担起一定的送达职责,减轻法院工作压力。

  2、设立专门的送达机构,成立专门的送达部门或者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将送达工作整体劳务外包,配备专门的送达人员,加强送达技能培训,建立送达网络体系,促使法院送达专业化、规范化,减轻审判人员的送达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3、探索使用电子送达。当前,我国已经基本上进入信息化社会。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我国当前的手机用户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实名认证,微信、QQ、支付宝等应用的实名认证用户也达到数亿,因而当前使用电子送达的时机已经十分成熟,我们可以探索使用电子送达的方式向当事人送达除判决、裁定、调解书以外的诉讼材料。

  4、改革公告送达的相关制度。(1)缩短公告送达的生效时间。报纸具有时效性,大多数人都是“阅后即焚”,没有保留的意识,也更没有人在报纸边边角角的“小豆腐块”中需找自己的名字,受送达人在报纸上看到公告的机率微乎其微,更何况是在法院系统内部发行的人民法院报上的公告,外界人士基本上不曾接触过。据笔者了解,被告人看到报纸公告后主动联系承办法官的情况,我院审判实践中确实没有。所以笔者认为发布公告的程序意义是大于实体意义的,没有必要将公告期限规定的过长,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缩短公告送达的生效时间。(2)改革公告费的收费标准。将按字数收费改为按次收费,并降低收费标准,如每次公告200元,减少当事人的诉累。(3)建立全国公告公示系统,刊登的公告于当日同步更新于系统,当事人只需输入自己的姓名与身份证号,即可一键上网搜索查询,这对实现寻找当事人具有更真实的意义。
责任编辑:涂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