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智慧”,道出了司法奋进的时代之音。
四十年峥嵘岁月,激荡着科技发展的改革浪潮。人民法院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建设从无到有、从弱渐强,为司法为民提质增速,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新时代,新使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促进人民法院工作不断发展的命题,有了愈加清晰的答案——坚定不移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绘就发展蓝图
——信息化建设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时间回到1994年,一条64K的国际专线连接起中国与世界信息互联互通的轨道。随着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迎来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信息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悄然开启。
仅仅过了两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全国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人民司法开始走进网络信息这片广阔天地。
从1999年起,每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都有信息化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纪之交的时刻,最高人民法院集中出台一批指导性文件,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世纪信息化建设筑路奠基。
“九五”期间,北京、辽宁、上海、江苏、福建、河南、广东、海南等八家高级人民法院完成计算机局域网络建设。200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开通门户网站。2002年,全国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统一网络设备、数据库和代码表,为广域网互联和网络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用的基本条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条通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底,覆盖全国各级法院的业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全国建成科技法庭9000余个,信息化在司法审判和行政等方面的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时间不会驻足,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开启了人民法院司法事业的新征程。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2015年7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释放强烈信号,吹响了建设智慧法院的号角。
一年后,在美丽水乡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描绘出智慧法院的美好愿景,彰显人民法院建设智慧法院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智慧法院建设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蓝图已绘就,奋进恰逢时。
围绕《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确立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目标,智慧法院建设朝着全业务网上办理实现网络化、全流程依法公开实现阳光化、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智能化的目标,阔步前进。
激活一池春水
——实现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深刻自我变革
改革开放从1978年底一路走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而对于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自我变革。
2016年11月24日,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随着西藏林芝地区察瓦龙乡人民法庭接入全国法院专网,全国总计3500多个法院、1万多个派出法庭的全部干警正式实现“一张网”办公办案。
这是信息化建设里程碑式的一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人民法院为信息化建设夯基固本,开疆辟土。如今,正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进基于电子卷宗的网上办案,开发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为审判现代化勾勒出了一幅“智慧”画卷——
江苏法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降低类案量刑差异。上海法院研发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大力推进文书智能化纠错。江西法院建立“收转发E中心”,实现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的全流程集约化、智能化管理。
河北法院研发智审系统,实现司法文书辅助生成、关联案件及类似案件查找及推送。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实行办案全程无纸化,各环节业务全程网上办理,全程网上留痕。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庭审时间平均缩短30%至50%。
信息化激活了人民司法事业的一池春水。
2016年3月,“法信——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汇聚法律知识资源和智力成果,满足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对法律、案例、专业知识的精准化需求。
打开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这里的数据每隔五分钟便跳转更新一次。汇集了全国法院1.51亿案件数据,它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
2016年12月,全国法院司法统计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数据并轨,实现司法统计报表全自动生成,人民法院彻底告别了人工司法统计时代。
一同告别的,还有过去低效能的审判管理模式。
迎来的,是高效,是便捷,是触手可及的智慧方案。
看得见的正义
——人民群众的期待就是发展的方向
“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彰显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信息建设发展理念。
三十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司法为民始终是人民法院的不懈追求。
人民有所呼,司法便有所回应。依托信息化手段,人民法院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013年至2016年,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公开平台相继开通上线。五年过去,人民司法在阳光下收获了认可,赢得了公信。
截至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总量突破200亿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数已突破200万场,成为全民参与的法治“公开课堂”。
人民有所愿,司法便有所行动。依托信息化手段,人民法院让司法更便民、更快捷。
以宁波移动微法院为代表的电子诉讼平台集在线立案、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开庭、执行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减轻当事人的往返奔波。成都法院打造线上线下“和合智解”调解平台,在线解决矛盾纠纷,降低人民群众参与诉讼的成本。
2017年8月,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涉网案件诉讼各环节全流程在线进行,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参与诉讼。
2016年11月,人民法院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推广完成,实现全国执行案件在网上办理,按照流程节点进行管控。人民群众呼唤已久的执行难问题有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回首四十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硕果频结,智慧法院已初具规模。
党的十九大奏响了新时代的华音,高举起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新时代发出新的召唤——
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提高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千里之行,正始于足下。
四十年峥嵘岁月,激荡着科技发展的改革浪潮。人民法院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建设从无到有、从弱渐强,为司法为民提质增速,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新时代,新使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促进人民法院工作不断发展的命题,有了愈加清晰的答案——坚定不移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绘就发展蓝图
——信息化建设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时间回到1994年,一条64K的国际专线连接起中国与世界信息互联互通的轨道。随着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迎来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信息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悄然开启。
仅仅过了两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全国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人民司法开始走进网络信息这片广阔天地。
从1999年起,每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都有信息化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纪之交的时刻,最高人民法院集中出台一批指导性文件,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世纪信息化建设筑路奠基。
“九五”期间,北京、辽宁、上海、江苏、福建、河南、广东、海南等八家高级人民法院完成计算机局域网络建设。200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开通门户网站。2002年,全国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统一网络设备、数据库和代码表,为广域网互联和网络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用的基本条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条通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底,覆盖全国各级法院的业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全国建成科技法庭9000余个,信息化在司法审判和行政等方面的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时间不会驻足,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开启了人民法院司法事业的新征程。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2015年7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释放强烈信号,吹响了建设智慧法院的号角。
一年后,在美丽水乡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描绘出智慧法院的美好愿景,彰显人民法院建设智慧法院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智慧法院建设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蓝图已绘就,奋进恰逢时。
围绕《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确立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目标,智慧法院建设朝着全业务网上办理实现网络化、全流程依法公开实现阳光化、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智能化的目标,阔步前进。
激活一池春水
——实现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深刻自我变革
改革开放从1978年底一路走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而对于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自我变革。
2016年11月24日,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随着西藏林芝地区察瓦龙乡人民法庭接入全国法院专网,全国总计3500多个法院、1万多个派出法庭的全部干警正式实现“一张网”办公办案。
这是信息化建设里程碑式的一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人民法院为信息化建设夯基固本,开疆辟土。如今,正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进基于电子卷宗的网上办案,开发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为审判现代化勾勒出了一幅“智慧”画卷——
江苏法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降低类案量刑差异。上海法院研发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大力推进文书智能化纠错。江西法院建立“收转发E中心”,实现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的全流程集约化、智能化管理。
河北法院研发智审系统,实现司法文书辅助生成、关联案件及类似案件查找及推送。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实行办案全程无纸化,各环节业务全程网上办理,全程网上留痕。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庭审时间平均缩短30%至50%。
信息化激活了人民司法事业的一池春水。
2016年3月,“法信——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汇聚法律知识资源和智力成果,满足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对法律、案例、专业知识的精准化需求。
打开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这里的数据每隔五分钟便跳转更新一次。汇集了全国法院1.51亿案件数据,它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
2016年12月,全国法院司法统计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数据并轨,实现司法统计报表全自动生成,人民法院彻底告别了人工司法统计时代。
一同告别的,还有过去低效能的审判管理模式。
迎来的,是高效,是便捷,是触手可及的智慧方案。
看得见的正义
——人民群众的期待就是发展的方向
“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彰显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信息建设发展理念。
三十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司法为民始终是人民法院的不懈追求。
人民有所呼,司法便有所回应。依托信息化手段,人民法院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013年至2016年,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公开平台相继开通上线。五年过去,人民司法在阳光下收获了认可,赢得了公信。
截至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总量突破200亿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数已突破200万场,成为全民参与的法治“公开课堂”。
人民有所愿,司法便有所行动。依托信息化手段,人民法院让司法更便民、更快捷。
以宁波移动微法院为代表的电子诉讼平台集在线立案、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开庭、执行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减轻当事人的往返奔波。成都法院打造线上线下“和合智解”调解平台,在线解决矛盾纠纷,降低人民群众参与诉讼的成本。
2017年8月,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涉网案件诉讼各环节全流程在线进行,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参与诉讼。
2016年11月,人民法院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推广完成,实现全国执行案件在网上办理,按照流程节点进行管控。人民群众呼唤已久的执行难问题有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回首四十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硕果频结,智慧法院已初具规模。
党的十九大奏响了新时代的华音,高举起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新时代发出新的召唤——
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提高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千里之行,正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