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佳节如期将至,早早地便和家人张罗起一桌团圆饭,斟上一杯家乡的米酒,摆上一盘瓜果零食,我和家人围坐一团,欢快地享受着这美好的佳肴。用餐罢,便驱车行至沅水河畔。走在江边,吹着初秋的微风,抬头仰望黑幕下的天空,只见一轮明月静静地挂在窗外,皓辉万丈,一泻千里。月下的江河涛声哗哗作响,水上的涟漪微微荡漾,这里的每一株草木,一块山石,一簇浪花,都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精神奕奕。微风过处,沅江之水破开了平静的水面,摇晃着明月的倒影,将夜幕上的江花,描摹出了一幕撩人心扉、颇为壮丽的光景。正值菊花斗艳,秋风飒爽之时,恰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面对着碧波渺渺的江水,心头也不由得涌起无限的畅快与舒适。
举目回望,月色笼罩下的柳城正张灯结彩,烟火辉煌,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全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年逾八旬的爷爷动情地说道,“如今的生活真是幸福,连月亮竟都是这般圆润透亮。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就生长在这个地方,那时家不成家,国不成国,一天到晚,东奔西走,衣食都无着落,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像今天这么闲适地出门赏月、燃灯、猜谜呀。”爷爷的话语顿时勾起了我们无限的神思。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略为知晓近代史的国人都能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国破家亡,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颠沛流亡的岁月。相比往昔,忆苦思甜,自是感觉如今的月亮竟显得特别地明亮。伴着爷爷的话语,那些遗失的岁月逐渐被开启,黑白的影像,过往的时光,无数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循环播放,顿时只觉沅澧之水在耳畔汤汤作响,河洑德山也在眼前凄然凝望。我们身后的这座城市——常德,又名柳城,正承载着一段悲怆、壮烈的历史记忆。在一九四三年11月-12月,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常德会战爆发。在战争中参加常德守城战役的8500多名将士和常德民众,发扬“一寸山河、一寸血肉”的爱国热忱,同4倍于己的攻城日军苦战16个昼夜,写下了极为壮烈的一笔。从武陵烧焦的围城到诗墙旁残破的砖瓦,从沅水河畔荡尽历史忧怨的呻吟到河洑山上布满沧桑的焦土,历史的记忆里,那辗转千里的滚滚车轮,那尘土飞扬处的阵阵跫音,那一寸寸的土地都是前辈先烈以血肉之躯共赴国难,慷慨赴死而换来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战火中的城市,纷乱得连疼痛都忘记,又有多少的人生不得安宁,死也不得安身。时间冲刷了很多东西,但那些保卫常德城的英勇事迹却不会掩埋在废墟之下,泯灭而无闻于世。那些久远的浮华清凉的往事,其实一直都深藏在祖辈后人的心底,从来不曾被人遗忘。
静而思之,如今的幸福触手可及,太平盛世里处处都是明月朗照,烟花绚丽。而就在上个世纪战火硝烟,风云浩荡的年代,明月映照的地方估计不是什么花好月圆,笛短萧长,更多是见证着颠沛流离、妻离子散,阴阳相隔、生死无常。那时的明月被紧紧锁在在窗外,困苦的人们紧缩在屋内将门环叩起,铮铮作响,对月光遥遥相望。只有等待着硝烟散尽,朝霞破暝的晨曦才渐露真颜。人世间沧海桑田,今日所有的一切都被尘封在这一座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昔日的炮火硝烟,杀伐屠戮的印迹早已被悄无声息、寂静安然地抹去。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在宁静的月光下,细细品味盛世年华的况味。只是当时间慢慢修复着这座城市,也修复起人们心底里的伤痕 ,才愈发觉得和平的可贵。太多的记忆都被历史的烟尘给淹没了,日子在跋山涉水中匆忙奔走,雕琢腐朽洗尽铅华,时光却依旧温暖如初,终究会有生生不息的风景供我们欣赏,有悲壮慷慨的历史供我们凭吊,也有来之不易的和平供我们珍惜与守护。
时光如绣,岁月结茧,历史的月光曾见证着中华民族追求着团圆与幸福的意志和力量。只是不知那一轮挂在窗前的圆月,何时能照过那湾窄窄的海峡,让两岸的亲人能重返故乡共剪红烛,同话桑麻,一起静静享受柳城这最美的月光。